古人過小年,是為了給灶王爺做糖瓜,讓他“上天言好事,回宮降吉祥”?,F(xiàn)在我們還有了外賣,祭灶不再是必要的儀式,然而今人同樣歡喜小年的到來。正如有人說:“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,節(jié)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,人們徜徉其間,體味某種特定的情景,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,盡情釋懷,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。”有的人給工作做最后的收尾,有的人收拾行囊,有的人跨越山海奔赴故鄉(xiāng),有的人守候在家里擦拭灶臺、做糖瓜......小年,不僅是古人過年的序曲,也藏著如今每個人的心心念念,愿景與期待。在古人看來,風、雷、水、火......都有一位神明保佑,但他們最喜歡的神卻生活在煙熏火燎的地方,雖然人們常常擦拭神像,但過不了多久他又會變得灰頭土臉。這是灶王爺,也叫灶君司命。《論語》中有人這樣問孔子:“與其媚于奧,寧媚于灶,何謂也?!痹钪傅氖窃钌?,大概是說與其諂媚遙遠的神,宏大的東西,不如諂媚眼前的柴米油鹽,為什么這么說?確實。比起一飯一菜一灶一臺的繁忙和嘈雜,光新亮麗的東西更惹人喜歡,但古人還是把廚房看成了有神明保佑,他還管著全家一年的財運、平安,還能驅邪避災。對這位無所不能的神,古人把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視為祭灶的日子,也叫小年?!稏|京夢華錄》有記:“臘月二十四交年,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,備酒果送神,燒合家替代錢紙,帖灶馬于灶上,以酒糟涂抹灶門,謂之‘醉司命’?!?/span>灶馬指的是灶神像,似乎灶王爺還愛喝酒,人們就在灶王門上涂上最美的酒糟。投之以酒,報之以食。小年祭灶,是古人對食有余慶的追求。“食”這件小事,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,也沒有精致有序的鋪陳,然而正是最瑣碎雞毛又最麻煩之事,人們都還可以誠心對待,是好好生活最好的證明。或許讓食有余慶,是人們年年都葆有一顆認真生活的心。傳說與灶王爺有關。每年臘月二十三夜里,灶王爺就要上天像玉帝匯報,這一年他在平凡人家里聽到的、看見的、經歷的大大小小事情。為歡送他,古人舉辦祭灶儀式?!肮艂髋D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”(注意不同地方小年的時間有一天的差異。)但是要管住灶王爺?shù)淖?,不能讓他說出那些不好的事,于是要特別供奉灶糖給灶王爺吃,有的地方還會把糖瓜抹在灶王爺?shù)淖彀蜕?,“莫向玉皇言善惡,勸君多食膠牙餳”。“餳”是古人的蜜糖,希望他老人家在天上多為家人說些甜蜜的好話。時至今日過小年,人們還是會買糖瓜、關東糖、麻糖等供奉,祈求灶王爺“上天言好事”。人們的愿望簡單,愿一年到頭盡是歡喜。當然成年都知道人生歡喜憂愁必然相伴相隨,只是說我們也可以“只生歡喜不生愁”,不是說沒有愁,而是說多做令自己歡喜的事情。宋人說:“此月(農歷十二月)雖無節(jié)序,而豪貴之家,遇雪即開筵,塑雪獅,裝雪燈雪,以會親舊?!?/span>靠近年節(jié)的日子,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忙,只有堆雪人,打雪仗,吃喝玩樂,這些是閑。不過小年的閑卻有些不一樣。記得少時家里務農,這個時間田里無事,就常跟長輩說:“終于不用做事咧!”但總被當頭一棒:“想得美咧,要搞過年的事情。”于是就變成了搞大掃除,做年糕,上市集買果瓜,買年畫,買肉菜,停不下來的。到如今,小年依然是過年的序曲,準備過年一切所需,在外工作的人們也跨山越海,奔向歸家的路途。不過這樣的忙,很令人振奮,是一種閑忙之樂。《東京夢華路》記載:“近歲節(jié),市井皆印賣門神......賣膠牙餳之類,以備除夜之用?!币磺忻β?,一切的奔赴都是為了新年與團聚。這樣的閑,是別無他事可以勞心分身,一心只為過年,一心忙著歡喜的事情。臘八泡的蒜,此時差不多綠了,可以拿來送人,委婉表達“欠債還錢”。公司亦舉辦年會發(fā)獎金,村落舉行尾牙祭,我們自己又算算今年賺了多少錢,大愿望小目標又實現(xiàn)了多少。銀錢是我們在生活中所求的重要一事,但不是重物質,而是說有此便可是實現(xiàn)很多事,而那個最渴望去實現(xiàn)的才是真正貴重的東西。有人買更好的筆墨紙硯學習寫字畫畫,有人賺到生活的保障可以安心去考試實現(xiàn)永恒的追求,有人改善了父母家庭的生活......各有各自珍重的人、事、物。越是珍貴,越是得之不易。最為珍貴,卻也正是我們的付出、用心、努力。想起《看理想》的福娃一號林藍說:“運氣和財富,真是年年念叨,年年都沒有的東西。但來都來了,再念叨念叨也無妨。說不定就有了呢。”是啊,任何東西都是努力才能得來的。但既然舊年都要過去了,也就不必回頭了 ,我們只需要在新的一年繼續(xù)向前走。有期待,有愿景,有付出,就有未來。